首钢新闻

股权投资公司各单位出色完成“4300”项目建设任务


        2018年12月30日,崭新的2019年即将到来之际,从渤海之滨传来捷报:经过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京唐公司中厚板4300mm生产线实现过钢成功,这标志着首秦公司中厚板生产线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来之不易的成绩,凝结着首钢股权投资公司所有参建单位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与聪明才智。是他们,将服务好集团钢铁业的满腔热情,汇聚成艰苦创业、众志成城的强大动力,战严寒斗酷暑,将一个个不可能,用智慧与拼搏化作壮举;将一个个奇迹,用“子弟兵”的责任与担当定格在海上钢城;用实际行动演绎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首秦公司停产搬迁转移,是适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钢铁去产能大局的需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和秦皇岛市功能定位的刚性要求,也是首钢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钢铁板块战略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首秦公司中厚板生产线于2018年5月31日正式停产,工艺装备拆解搬迁工作也随之同步进行。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搬迁建设,首钢股权投资公司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协调整合首钢国际工程公司、首建集团、首自信公司、首钢机电公司、首钢东华公司等参战单位的骨干力量,提出明确工作要求,鼓励各单位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子弟兵”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将工程建设比作工艺品,精雕细琢,出色完成首钢集团党委交给的任务。项目建设过程中,首钢股权投资公司高度重视工程进展情况,数次利用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等对工程建设提出要求。主要领导多次前往项目现场,一方面主动了解业主需求,一方面为参战单位鼓劲加油,必要时召开现场办公会,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有效的组织与激励,让所有建设者们树立一个目标,拧成一股力量,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彰显首钢“子弟兵”的风采——


        关键时刻·冲得上


        面对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搬迁项目工程体量大、利旧设备多的实际,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参战单位倒排工期,将任务节点分解到天,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形成了关键时刻冲得上、众志成城战节点、人人全力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的浓厚氛围。


        2018年12月11日,河北曹妃甸地区普降大雪,白天气温骤降至零下6摄氏度。记者在首钢京唐4300mm中厚板建设现场拍摄施工场景时,相机的快门因天气寒冷已经出现不“情愿”工作的状态,开始“罢工”,可施工现场的建设者们却没有被寒冷所屈服,他们用坚定的意志奋战在第一线,按照既定的当期工作量从事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现场记者见到首建集团工程总包部负责人卢火旺,他对记者说:“首秦4300mm中厚板搬迁工程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由于是多‘兵种’混合作战,为了保证工期节点,每天高空、地面都处在全立体交叉作业环境。为保证施工安全,首建集团总包部的管理人员,每天不是在现场巡视解决问题,就是在开完会来现场的路上,紧盯每一个节点。在1号加热炉烘炉前的40多天里,失眠伴随着每一个管理人员,大家脑子想的是怎么再进一步优化施工工序,确保节点如期完成;嘴上说的是如何解决立体交叉作业互相干扰的问题。为缩短沟通距离,管理人员干脆卷着铺盖吃住在现场,按施工网络节点图细抠时间,分班、分时段组织相关专业进行施工”。采访中卢火旺说:“在安装生产线顶棚照明时,施工人员要搭架子进行作业,可架子搭建直接会影响到天车的使用。为此,总包部将施工整体方案进行调整,将所有需要吊装作业的项目给予打包,集中在白天进行作业,晚上在不使用天车时进行照明安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首秦4300中厚板设备拆迁工作中,由于主要设备都为进口,为保证设备的精度和完整性,负责拆迁任务的各参战单位,提前制定方案。首建集团二冶建负责4300mm项目精整线、热处理、预处理区域机电设备的拆运安装工作,机电设备总重达3万余吨,电气设备2500余台套,面对庞大的工作量,二冶建安排22个施工队,将区域和工作量进行细分,并在设备拆除过程中,大到设备铸件,小到一颗螺丝,都一一做好标注,为的就是在后续安装过程中,更加快捷准确。首钢机电公司电机厂承担着精轧、粗轧4台重达1000吨的主电机拆运安装工作,由于此设备是进口电机,安装精度高,再加上施工现场不具备吊装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首钢机电公司电机厂职工李炳亮与团队一同制定了多套拆装方案,在拆除电机定子和转子工作中,由于气隙(定子与转子的间隙)只有8mm,为使拆除过程不发生磕碰,他们通过采用液压龙门顶升装置,多名职工联动配合,精细操作,成功将电机定子和转子进行解体。此外,在拆除电机底板工作中,底板完全被水泥筑死,加之场地面积狭窄,李炳亮与同事发扬“蚂蚁搬家”的精神,先用风镐打,再用扁铲剁,甚至用手一点一点抠进行操作。施工期间正值酷暑,大家的汗水顺着衣襟流淌到地下,形成“倒影”,一个班次下来,不少职工的手磨出了水泡,由于长时间蹲在狭小空间里连走路都觉得困难,可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全员的不懈努力,4台电机的底板完好无损地从水泥中剥离出来,为设备的精确安装、降低修复成本做出了积极地努力。首自信公司人员面对现场电气室结构、线缆路由、设备安装等工作相对滞后,施工条件不足的情况,主动作为、提前谋划,把大量测试工作放在线下进行,提前完成了自动化系统离线联合测试工作。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在4300mm产线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后,设计团队贴近现场解决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为4300mm两座加热炉的EPC总包单位,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工业炉事业部发挥自身一贯制项目管理特色,由过去单一负责设计画图,向方案论证、工艺选型、施工质量等全方位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转变。工业炉事业部负责人江波亲自担任项目经理,统筹策划和管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组织工作,并带领项目部团队严格把控项目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目标。


        采访中江波介绍说:“李浩、王睿昊两名同志在这个项目中,不仅是设计人员,也是工程进度和质量的保障员,他们从设计接手,就开始深入到耐火材料的生产单位了解进度和质量,并驻扎在建设一线,对设备安装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一时间沟通解决,使设计的可实施性、可制造性、可实用性得以提升,满足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要求,将建设精巧工程的理念绘制在蓝图中。”


        关键时刻·见真功


        首钢“子弟兵”在国内外各个工程建设战线上可以说是战功卓著。从比利时赛兰钢厂特大型设备拆迁运输,到5500立方米特大型炼铁高炉的建设,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直至如今的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都展现了首钢建设者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建设之初,关键设备及控制系统,均采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轧钢工艺装备,在此次搬迁之初,首钢也与国外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接洽,希望能得到技术上的支持,经过几轮的谈判,费用呈现“双高”不降,即:服务和调试成本居高不降。为此,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参战单位自身挖潜,对生产线设备展开技术创新攻关。


        首自信公司负责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搬迁至京唐公司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利旧设备修理、恢复、调试等任务。为此,他们组建专业科研团队,首先对首秦4300mm中厚板轧区自动化程序进行研读,并且对轧区自动化程序的框架结构、程序逻辑及核心控制功能,运用C语言、CFC等多种编程语言,开发了上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功能模块并编辑成库。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提前进入首秦公司生产现场,对原产线控制系统、传感器等与设计图纸进行核验,并同时对控制系统控制程序和技术参数进行备份。有了科研和理论数据做支撑,他们对4300mm中厚板项目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成立多个研发小组对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重点展开攻关,并进行相应的仿真测试,切实解决了项目技术和自动化程度高等重点难题,从而保证了进口设备国产化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幅度降低了服务和调试费用。据悉,全线修配改设备总计1476台,新制及改造设备500多台、仪表1500只,据估算,仅4300mm中厚板项目全套控制系统国产化后,比外方报价缩减近一半的资金投入。


        在4300mm中厚板生产线刨分剪安装工作中,其导轨安装平行度要控制在0.2毫米,总平面度要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这对安装精度提出了严格要求,稍有偏差就会造成设备润滑不均导轨表面磨损严重,不仅影响钢板表面质量,而且也会造成钢板切边不均匀。为此,首建集团二冶建精密检测中心安自强团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借鉴以往的类似检修经验,提出为保证导轨的安装精度,安装时先用徕卡激光跟踪仪调整导轨的标高及水平度,再进行导轨的中心线及与轧制中心线的垂度的测量和调整,并在徕卡激光跟踪仪的配合下拧紧导轨固定螺栓。此方法可以免去传统方法安装调整所有的弊端,实现架设一次仪器就可以兼顾检测设备标高、水平度、开口度、档距等所有空间位置精度三维数据,降低累积误差和人为操作误差,并且平行度能控制在0.1毫米,总平面度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


        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工业炉事业部总承包2台230t/h大型宽厚板步进梁式加热炉,项目于2018年7月28日开始设备安装,于12月9日18点16分点火烘炉,历时135天,打破了国内同类项目180天的纪录,并且把“节能、环保、绿色、高效”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设计始终。根据中厚板加热炉加热钢种多、规格复杂、产量变化大、出钢温度高、热负荷不稳定的特点,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工业炉事业部制定最佳的供热和温度控制制度,采用全炉长多点供热、分段可调的燃烧工艺,配置最佳化二级烧钢模型,对不同钢种钢坯的加热时间和出钢温度进行精准控制,实现“一键式”烧钢;根据钢铁厂加热炉优质、高产、节能的要求,采用“余热梯级”组合式利用技术、耐高温性能和抗压能力强的耐热垫块,从而有效地提高加热质量、降低氧化烧损及能源消耗;根据《唐山市钢铁、焦化超低排放和燃煤电厂深度减排实施方案》及《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氮氧化物小时均排放浓度不高于15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选用节能型低NOx烧嘴,同时配合煤气热值在线实时检测及分段烟气氧含量分析,残氧仪与热值仪共同构成加热炉的闭环燃烧控制系统,热值仪检测的煤气热值作为空燃配比的基值,同时把残氧仪检测的烟气含氧量作为反馈值,通过不断修正,最终可以得到各供热段最佳的空燃配比;采用“间拔”燃烧控制技术,保证低负荷时烧嘴的火焰刚性和空燃配比,从而降低氧化烧损,提高成材率,实现加热炉超低排放。为降低工程投资,同时盘活现有国有固定资产,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将设备利旧修配改、利库、优化设计等工程经济理念贯穿到设计全过程,仅钢结构设计优化这一项就比原来同类型项目减少钢材使用近15%,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时刻·显智慧


        如果把4300mm中厚板生产线搬迁项目建设,看作一场建设者与工程工期、质量相对抗的遭遇战。那么在关键时刻,考验的不仅仅是参战者的勇气与胆识,要夺得最终的胜利,还需要聪明与智慧。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参建单位在施工中善于将勇气与智慧相结合,每到关键点能够苦干加巧干,有针对性地就施工组织进行调整,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随着4300mm中厚板生产线工期节点一天天的临近,部分由外部施工单位承接的工程节点出现困难,京唐公司采取对应措施,将部分工程委托给股权公司单位来干。4300mm轧区高压水除鳞系统及热矫直液压管路施工,设计总长度约1500米,涉及焊接处600多道,且有多处管道壁厚达到50毫米,焊接难度大。原本这项任务是由外部施工队来组织,但由于工程节点进展缓慢,严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紧急关头,首建集团一冶建公司临危受命,接到任务后立即从其它施工现场抽调有经验的职工60余人,高强焊工20名进行倒班作业。为保证工程进度,首建集团一冶建公司按照节点把任务量分解到每个班,并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分班参与倒料施工,同时与质量检验人员盯在现场,对焊完的管道接缝立即进行探伤检测,发现问题迅速处理。通过不懈努力,工期比原定计划节点提前5天圆满完成,并且管道焊接质量、焊缝承载压力,一次通过第三方专业部门的检测。在4300mm生产线磨辊间的地平施工中,首建集团二冶建公司接到任务后,一手抓方案的制定,一手抓人力的组织,同时技术人员紧盯现场,在平衡水泥搅拌车运力的过程中,对混凝体铺装时的震动次数及平整度进行督导,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仅用72小时就全部完成,高速度、高质量,受到京唐公司有关部门的认可。由于工期紧,又同时受其它单位施工的影响,造成首自信公司从事的工作具有不确定性。为此,他们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组织项目施工、调试及电缆铺设工作。首自信公司京唐项目部工作人员李凯介绍说:“在工程设计建设中多少会出现一些与实际使用维护不相符的事情,为此,首自信公司将负责维护的部门请到现场,充当质量检查员,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叫停施工进行整改。”维护人员在4300mm轧区检查时发现,原设计的控制柜与临近管道和其它设备产生冲突,给日后维护检修带来相应影响。为此,首自信公司将设计人员聚到一起进行商榷,重新对控制柜的放置进行规划,让其更具合理性。采访中,首自信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振兴介绍说:“叫停修正,看似会有一定的麻烦,但总比建成后再进行技改要经济实惠,首自信公司作为首钢信息化的‘子弟兵’,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目前已由会打仗到打胜仗、再到手挽手能通盘考虑全局转变,这个转变也是将表面管理向管理流程化、规范化进行转变,它将是首自信公司的无形资产,必将会给首钢集团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首钢东华公司在4300mm中厚板项目中承担了1500多吨设备的修配改任务,工作量大,质量标准高,工期紧迫。面对如此繁重任务,参战的东华京唐工程公司及时对资源进行整合,与秦皇岛工程公司合并,配备精干人力,调配(采购)重点设备;同时制定特殊时期的奖励政策,在项目建设中开展了比质量、比进度、比态度、比协作、比安全等方面的劳动竞赛活动,激发了参战职工的工作热情,干部带头参加劳动,全体职工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围绕技术难题,群策群力想办法,走出去请进来,到外单位认真学习辊盘轴加工工艺,调配内部工程师指导优化工艺,摸索出了一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生产组织方式,科学化解了各类难题,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风正帆悬踏浪行,气正荣春香正浓。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的搬迁,不仅是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是首钢按照“四个一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钢铁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体现。工程建设中的每一点一滴,都折射出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单位作为集团“子弟兵”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关键时刻冲得上,保住了一个个节点;关键时刻见真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关键时刻显智慧,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全体参战人员用朴实的话语、严格的执行力,诠释着首钢精神的内涵,为铸就精品工程,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钢新闻

股权投资公司各单位出色完成“4300”项目建设任务


        2018年12月30日,崭新的2019年即将到来之际,从渤海之滨传来捷报:经过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京唐公司中厚板4300mm生产线实现过钢成功,这标志着首秦公司中厚板生产线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来之不易的成绩,凝结着首钢股权投资公司所有参建单位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与聪明才智。是他们,将服务好集团钢铁业的满腔热情,汇聚成艰苦创业、众志成城的强大动力,战严寒斗酷暑,将一个个不可能,用智慧与拼搏化作壮举;将一个个奇迹,用“子弟兵”的责任与担当定格在海上钢城;用实际行动演绎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首秦公司停产搬迁转移,是适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钢铁去产能大局的需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和秦皇岛市功能定位的刚性要求,也是首钢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钢铁板块战略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首秦公司中厚板生产线于2018年5月31日正式停产,工艺装备拆解搬迁工作也随之同步进行。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搬迁建设,首钢股权投资公司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协调整合首钢国际工程公司、首建集团、首自信公司、首钢机电公司、首钢东华公司等参战单位的骨干力量,提出明确工作要求,鼓励各单位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子弟兵”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将工程建设比作工艺品,精雕细琢,出色完成首钢集团党委交给的任务。项目建设过程中,首钢股权投资公司高度重视工程进展情况,数次利用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等对工程建设提出要求。主要领导多次前往项目现场,一方面主动了解业主需求,一方面为参战单位鼓劲加油,必要时召开现场办公会,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有效的组织与激励,让所有建设者们树立一个目标,拧成一股力量,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彰显首钢“子弟兵”的风采——


        关键时刻·冲得上


        面对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搬迁项目工程体量大、利旧设备多的实际,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参战单位倒排工期,将任务节点分解到天,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形成了关键时刻冲得上、众志成城战节点、人人全力确保工程如期完成的浓厚氛围。


        2018年12月11日,河北曹妃甸地区普降大雪,白天气温骤降至零下6摄氏度。记者在首钢京唐4300mm中厚板建设现场拍摄施工场景时,相机的快门因天气寒冷已经出现不“情愿”工作的状态,开始“罢工”,可施工现场的建设者们却没有被寒冷所屈服,他们用坚定的意志奋战在第一线,按照既定的当期工作量从事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现场记者见到首建集团工程总包部负责人卢火旺,他对记者说:“首秦4300mm中厚板搬迁工程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由于是多‘兵种’混合作战,为了保证工期节点,每天高空、地面都处在全立体交叉作业环境。为保证施工安全,首建集团总包部的管理人员,每天不是在现场巡视解决问题,就是在开完会来现场的路上,紧盯每一个节点。在1号加热炉烘炉前的40多天里,失眠伴随着每一个管理人员,大家脑子想的是怎么再进一步优化施工工序,确保节点如期完成;嘴上说的是如何解决立体交叉作业互相干扰的问题。为缩短沟通距离,管理人员干脆卷着铺盖吃住在现场,按施工网络节点图细抠时间,分班、分时段组织相关专业进行施工”。采访中卢火旺说:“在安装生产线顶棚照明时,施工人员要搭架子进行作业,可架子搭建直接会影响到天车的使用。为此,总包部将施工整体方案进行调整,将所有需要吊装作业的项目给予打包,集中在白天进行作业,晚上在不使用天车时进行照明安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首秦4300中厚板设备拆迁工作中,由于主要设备都为进口,为保证设备的精度和完整性,负责拆迁任务的各参战单位,提前制定方案。首建集团二冶建负责4300mm项目精整线、热处理、预处理区域机电设备的拆运安装工作,机电设备总重达3万余吨,电气设备2500余台套,面对庞大的工作量,二冶建安排22个施工队,将区域和工作量进行细分,并在设备拆除过程中,大到设备铸件,小到一颗螺丝,都一一做好标注,为的就是在后续安装过程中,更加快捷准确。首钢机电公司电机厂承担着精轧、粗轧4台重达1000吨的主电机拆运安装工作,由于此设备是进口电机,安装精度高,再加上施工现场不具备吊装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首钢机电公司电机厂职工李炳亮与团队一同制定了多套拆装方案,在拆除电机定子和转子工作中,由于气隙(定子与转子的间隙)只有8mm,为使拆除过程不发生磕碰,他们通过采用液压龙门顶升装置,多名职工联动配合,精细操作,成功将电机定子和转子进行解体。此外,在拆除电机底板工作中,底板完全被水泥筑死,加之场地面积狭窄,李炳亮与同事发扬“蚂蚁搬家”的精神,先用风镐打,再用扁铲剁,甚至用手一点一点抠进行操作。施工期间正值酷暑,大家的汗水顺着衣襟流淌到地下,形成“倒影”,一个班次下来,不少职工的手磨出了水泡,由于长时间蹲在狭小空间里连走路都觉得困难,可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全员的不懈努力,4台电机的底板完好无损地从水泥中剥离出来,为设备的精确安装、降低修复成本做出了积极地努力。首自信公司人员面对现场电气室结构、线缆路由、设备安装等工作相对滞后,施工条件不足的情况,主动作为、提前谋划,把大量测试工作放在线下进行,提前完成了自动化系统离线联合测试工作。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在4300mm产线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后,设计团队贴近现场解决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为4300mm两座加热炉的EPC总包单位,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工业炉事业部发挥自身一贯制项目管理特色,由过去单一负责设计画图,向方案论证、工艺选型、施工质量等全方位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转变。工业炉事业部负责人江波亲自担任项目经理,统筹策划和管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组织工作,并带领项目部团队严格把控项目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目标。


        采访中江波介绍说:“李浩、王睿昊两名同志在这个项目中,不仅是设计人员,也是工程进度和质量的保障员,他们从设计接手,就开始深入到耐火材料的生产单位了解进度和质量,并驻扎在建设一线,对设备安装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一时间沟通解决,使设计的可实施性、可制造性、可实用性得以提升,满足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要求,将建设精巧工程的理念绘制在蓝图中。”


        关键时刻·见真功


        首钢“子弟兵”在国内外各个工程建设战线上可以说是战功卓著。从比利时赛兰钢厂特大型设备拆迁运输,到5500立方米特大型炼铁高炉的建设,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直至如今的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都展现了首钢建设者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建设之初,关键设备及控制系统,均采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轧钢工艺装备,在此次搬迁之初,首钢也与国外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接洽,希望能得到技术上的支持,经过几轮的谈判,费用呈现“双高”不降,即:服务和调试成本居高不降。为此,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参战单位自身挖潜,对生产线设备展开技术创新攻关。


        首自信公司负责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搬迁至京唐公司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利旧设备修理、恢复、调试等任务。为此,他们组建专业科研团队,首先对首秦4300mm中厚板轧区自动化程序进行研读,并且对轧区自动化程序的框架结构、程序逻辑及核心控制功能,运用C语言、CFC等多种编程语言,开发了上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功能模块并编辑成库。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提前进入首秦公司生产现场,对原产线控制系统、传感器等与设计图纸进行核验,并同时对控制系统控制程序和技术参数进行备份。有了科研和理论数据做支撑,他们对4300mm中厚板项目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成立多个研发小组对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重点展开攻关,并进行相应的仿真测试,切实解决了项目技术和自动化程度高等重点难题,从而保证了进口设备国产化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幅度降低了服务和调试费用。据悉,全线修配改设备总计1476台,新制及改造设备500多台、仪表1500只,据估算,仅4300mm中厚板项目全套控制系统国产化后,比外方报价缩减近一半的资金投入。


        在4300mm中厚板生产线刨分剪安装工作中,其导轨安装平行度要控制在0.2毫米,总平面度要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这对安装精度提出了严格要求,稍有偏差就会造成设备润滑不均导轨表面磨损严重,不仅影响钢板表面质量,而且也会造成钢板切边不均匀。为此,首建集团二冶建精密检测中心安自强团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借鉴以往的类似检修经验,提出为保证导轨的安装精度,安装时先用徕卡激光跟踪仪调整导轨的标高及水平度,再进行导轨的中心线及与轧制中心线的垂度的测量和调整,并在徕卡激光跟踪仪的配合下拧紧导轨固定螺栓。此方法可以免去传统方法安装调整所有的弊端,实现架设一次仪器就可以兼顾检测设备标高、水平度、开口度、档距等所有空间位置精度三维数据,降低累积误差和人为操作误差,并且平行度能控制在0.1毫米,总平面度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


        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工业炉事业部总承包2台230t/h大型宽厚板步进梁式加热炉,项目于2018年7月28日开始设备安装,于12月9日18点16分点火烘炉,历时135天,打破了国内同类项目180天的纪录,并且把“节能、环保、绿色、高效”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设计始终。根据中厚板加热炉加热钢种多、规格复杂、产量变化大、出钢温度高、热负荷不稳定的特点,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工业炉事业部制定最佳的供热和温度控制制度,采用全炉长多点供热、分段可调的燃烧工艺,配置最佳化二级烧钢模型,对不同钢种钢坯的加热时间和出钢温度进行精准控制,实现“一键式”烧钢;根据钢铁厂加热炉优质、高产、节能的要求,采用“余热梯级”组合式利用技术、耐高温性能和抗压能力强的耐热垫块,从而有效地提高加热质量、降低氧化烧损及能源消耗;根据《唐山市钢铁、焦化超低排放和燃煤电厂深度减排实施方案》及《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氮氧化物小时均排放浓度不高于15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选用节能型低NOx烧嘴,同时配合煤气热值在线实时检测及分段烟气氧含量分析,残氧仪与热值仪共同构成加热炉的闭环燃烧控制系统,热值仪检测的煤气热值作为空燃配比的基值,同时把残氧仪检测的烟气含氧量作为反馈值,通过不断修正,最终可以得到各供热段最佳的空燃配比;采用“间拔”燃烧控制技术,保证低负荷时烧嘴的火焰刚性和空燃配比,从而降低氧化烧损,提高成材率,实现加热炉超低排放。为降低工程投资,同时盘活现有国有固定资产,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将设备利旧修配改、利库、优化设计等工程经济理念贯穿到设计全过程,仅钢结构设计优化这一项就比原来同类型项目减少钢材使用近15%,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时刻·显智慧


        如果把4300mm中厚板生产线搬迁项目建设,看作一场建设者与工程工期、质量相对抗的遭遇战。那么在关键时刻,考验的不仅仅是参战者的勇气与胆识,要夺得最终的胜利,还需要聪明与智慧。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参建单位在施工中善于将勇气与智慧相结合,每到关键点能够苦干加巧干,有针对性地就施工组织进行调整,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随着4300mm中厚板生产线工期节点一天天的临近,部分由外部施工单位承接的工程节点出现困难,京唐公司采取对应措施,将部分工程委托给股权公司单位来干。4300mm轧区高压水除鳞系统及热矫直液压管路施工,设计总长度约1500米,涉及焊接处600多道,且有多处管道壁厚达到50毫米,焊接难度大。原本这项任务是由外部施工队来组织,但由于工程节点进展缓慢,严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紧急关头,首建集团一冶建公司临危受命,接到任务后立即从其它施工现场抽调有经验的职工60余人,高强焊工20名进行倒班作业。为保证工程进度,首建集团一冶建公司按照节点把任务量分解到每个班,并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分班参与倒料施工,同时与质量检验人员盯在现场,对焊完的管道接缝立即进行探伤检测,发现问题迅速处理。通过不懈努力,工期比原定计划节点提前5天圆满完成,并且管道焊接质量、焊缝承载压力,一次通过第三方专业部门的检测。在4300mm生产线磨辊间的地平施工中,首建集团二冶建公司接到任务后,一手抓方案的制定,一手抓人力的组织,同时技术人员紧盯现场,在平衡水泥搅拌车运力的过程中,对混凝体铺装时的震动次数及平整度进行督导,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仅用72小时就全部完成,高速度、高质量,受到京唐公司有关部门的认可。由于工期紧,又同时受其它单位施工的影响,造成首自信公司从事的工作具有不确定性。为此,他们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组织项目施工、调试及电缆铺设工作。首自信公司京唐项目部工作人员李凯介绍说:“在工程设计建设中多少会出现一些与实际使用维护不相符的事情,为此,首自信公司将负责维护的部门请到现场,充当质量检查员,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叫停施工进行整改。”维护人员在4300mm轧区检查时发现,原设计的控制柜与临近管道和其它设备产生冲突,给日后维护检修带来相应影响。为此,首自信公司将设计人员聚到一起进行商榷,重新对控制柜的放置进行规划,让其更具合理性。采访中,首自信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振兴介绍说:“叫停修正,看似会有一定的麻烦,但总比建成后再进行技改要经济实惠,首自信公司作为首钢信息化的‘子弟兵’,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目前已由会打仗到打胜仗、再到手挽手能通盘考虑全局转变,这个转变也是将表面管理向管理流程化、规范化进行转变,它将是首自信公司的无形资产,必将会给首钢集团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首钢东华公司在4300mm中厚板项目中承担了1500多吨设备的修配改任务,工作量大,质量标准高,工期紧迫。面对如此繁重任务,参战的东华京唐工程公司及时对资源进行整合,与秦皇岛工程公司合并,配备精干人力,调配(采购)重点设备;同时制定特殊时期的奖励政策,在项目建设中开展了比质量、比进度、比态度、比协作、比安全等方面的劳动竞赛活动,激发了参战职工的工作热情,干部带头参加劳动,全体职工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围绕技术难题,群策群力想办法,走出去请进来,到外单位认真学习辊盘轴加工工艺,调配内部工程师指导优化工艺,摸索出了一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生产组织方式,科学化解了各类难题,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风正帆悬踏浪行,气正荣春香正浓。首秦4300mm中厚板生产线的搬迁,不仅是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是首钢按照“四个一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钢铁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体现。工程建设中的每一点一滴,都折射出首钢股权投资公司各单位作为集团“子弟兵”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关键时刻冲得上,保住了一个个节点;关键时刻见真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关键时刻显智慧,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全体参战人员用朴实的话语、严格的执行力,诠释着首钢精神的内涵,为铸就精品工程,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