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风采

数控领域的创新能手——记第二届“首钢工匠”刘琪

8e23c2f6e66768e39b9c73512b6154e3.jpg

 【人物档案】

      刘琪,1987年5月生,中共党员。2009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过车工、铣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工艺员,现为大厂首钢机电有限公司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主要负责校企合作项目、数控加工技术攻关、创新项目研究等工作。2020年参加北京市大工匠选树,在众多选手中经过层层比拼获得北京大工匠提名。刘琪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最美青工”“首都劳动奖章”“首钢最美青工”等荣誉,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

【工匠心声】

      能够获评首钢工匠荣誉称号,我内心深感骄傲,但更觉责任重大,于我而言,这是荣誉,是肯定,是激励,更是一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在首钢大家庭里接续奋斗的日子里孕育形成,在如我师傅卫建平教诲中薪火相传,以后我和身边人还将在坚守中发扬。坚持精益求精,做匠人,育匠心,立足本职,继续做好精密零部件的开发工作,努力为企业的转型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刘琪参加工作以来,谦逊好学,刻苦钻研数控加工技术,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探索创新为攻坚冲锋陷阵

       从一名数控操作工成长为首席专家,刘琪以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取得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和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在大厂机电公司承接的管片模具加工项目中,面临工期紧、加工任务量大,图纸复杂、加工部位较多等诸多困难,刘琪和团队根据实际加工要求详细制订了新的加工工艺方案,对原有的加工工艺做出了新改进和新提高。把原来的层切方案改为了定角度刀的加工方案,定角度刀在市场上需要非标定制,而且每把刀具的费用在9700元左右,定制周期在45至60天,时间长、费用高。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刘琪提出了自己制作的方案,选材料、绘草图、制定加工工艺。在三天的时间内加工了4种8把刀具,经过现场试切,满足了加工要求,在刀具费用上为单位节省资金约12万元。新的加工工艺在时间上节约了70%,保证了加工进度。现在已设计制作350余把管片非标刀具,为工厂节约采购成本350余万元。

       刘琪负责的项目自动给料称重筛分机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尚属空白。为完成此项攻关工作,从前期市场调研、专家咨询、制图到选材购材,每一个材料及配件都精挑细选、多家询价,质量、成本等各个环节都是综合考虑、严格把控。第一代筛分机研制出来后,为保险起见,按照客户要求进行了多次配比测试,针对发现的问题,后续又进行了多次实验,数次更换筛分机不同目数筛网、反复调整出砂口口径及电机振动频率,有效优化了筛网振动过程中筛不净等难题,最终成功研制出自动给料称重筛分机。

       除此之外,刘琪还攻关完成几何形状复杂的高炉封口外套,解决首钢一直靠高价引进的难题;攻关完成薄板坯连铸结晶器铜板的加工,从工装设计、工艺方法上进行创新,现在已国产化,产品已用到本钢、唐钢和珠钢等多家企业;攻关完成了连铸机核心部件扇形段框架的高效加工,使企业产能效率达到国内顶尖专业制造厂家的水平,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由每年加工30套提高到300套;创新完成在三轴联动数控镗铣床上用宏程序编程的方法加工尾段外筒、空间尺寸位置等极其复杂的碎边剪刀架部件。

      刘琪通过刻苦攻坚,发扬工匠精神,实现最佳操作法7项,创新加工工艺80项。实现海水淡化项目冲孔器的设计使用,由原来每个孔3分钟缩短到30秒,UPVC接管的加工,每个零件的加工时间由原来5分钟提高到每个零件19秒;护栏分厂气套项目,气套的加工由原来每件3分钟提高到每件19秒;管片核心零件“偏心套”“定位块”“端板凸块”的加工,生产效率提高150%等一系列攻坚任务。

传帮带多种形式传授技术

       工作中,刘琪积极发挥劳动模范和技术领军的作用,组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术难题会诊、技术研发等多种活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能培训等活动。

       随着首钢集团战略布局调整和老工业区改造计划的逐步实施,生产任务也紧迫起来。数控与刀具管理中心和首钢技校之间的合作已有11年,用首钢技校的一些中小型先进设备已不能满足大厂小型加工的条件。面对生产任务重、时间紧、工期短等情况,刘琪带领团队优化生产组织流程,改进加工方法。比如在用学校设备配合进行加工出口伊朗的外贸扇形段的辊系,以及深圳、郑州、武汉的管片散件等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人员与组织结构优势,科学合理地保证了零部件的产品质量与工期进度。在工厂设备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首钢工学院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保证辊系的同轴度,同时以更高的效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加工时间缩短一倍以上,为后期合装等工序争取了宝贵时间,为客户要求的工期进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琪主要负责校企合作项目。在进行批量件产品加工,与首钢技师学院合作过程中,截至目前,共计完成成品重量107吨,零件数量91000件,经计划处与生产处统计,单件重量平均发生的纯加工费用606万元。其中,扇形段项目截止到9月,共计完成成品重量33吨,零件数量18700件,发生的纯加工费经计划处统计100.72万元。在工厂急等部分批量标准件满足合装工期的时候,刘琪毅然带领8名尚在实习中的在校生,创造出价值60万元,共3000多件产品,无一件返修的优异成绩。

      刘琪通过多种形式传授技术,校企合作兼职教师、技能培训老师等累计授课1200多学时。师带徒期间,先后带出30多名徒弟,其中20名由中级工升级为高级工、5名从高级工提升为技师。带队先后参加三届北京市比赛,获得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优秀奖30名。培养出数控车工中级工320人、数控车工高级工260人,数控铣工中级工260人、数控铣工高级工293人,加工中心中级工290人、加工中心高级工310人,车工技师2人,数控铣工技师3人。

不忘初心传承工匠精神

       刘琪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最美青工”“首都劳动奖章”“首钢最美青工”等荣誉,并被评选为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

       刘琪创新工作室于2018年7月成立,与智能制造部为并行的科级建制,在卫建平工作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目标进行优化。工作室现有成员15人,主要任务是针对企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技术攻关,新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及推广,数字化等智能制造攻关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刘琪始终坚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实践着寻求着工匠精神,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始终以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创造一流业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刘琪也谨记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说,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典型风采

数控领域的创新能手——记第二届“首钢工匠”刘琪

8e23c2f6e66768e39b9c73512b6154e3.jpg

 【人物档案】

      刘琪,1987年5月生,中共党员。2009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过车工、铣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工艺员,现为大厂首钢机电有限公司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主要负责校企合作项目、数控加工技术攻关、创新项目研究等工作。2020年参加北京市大工匠选树,在众多选手中经过层层比拼获得北京大工匠提名。刘琪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最美青工”“首都劳动奖章”“首钢最美青工”等荣誉,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

【工匠心声】

      能够获评首钢工匠荣誉称号,我内心深感骄傲,但更觉责任重大,于我而言,这是荣誉,是肯定,是激励,更是一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在首钢大家庭里接续奋斗的日子里孕育形成,在如我师傅卫建平教诲中薪火相传,以后我和身边人还将在坚守中发扬。坚持精益求精,做匠人,育匠心,立足本职,继续做好精密零部件的开发工作,努力为企业的转型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刘琪参加工作以来,谦逊好学,刻苦钻研数控加工技术,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探索创新为攻坚冲锋陷阵

       从一名数控操作工成长为首席专家,刘琪以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取得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和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在大厂机电公司承接的管片模具加工项目中,面临工期紧、加工任务量大,图纸复杂、加工部位较多等诸多困难,刘琪和团队根据实际加工要求详细制订了新的加工工艺方案,对原有的加工工艺做出了新改进和新提高。把原来的层切方案改为了定角度刀的加工方案,定角度刀在市场上需要非标定制,而且每把刀具的费用在9700元左右,定制周期在45至60天,时间长、费用高。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刘琪提出了自己制作的方案,选材料、绘草图、制定加工工艺。在三天的时间内加工了4种8把刀具,经过现场试切,满足了加工要求,在刀具费用上为单位节省资金约12万元。新的加工工艺在时间上节约了70%,保证了加工进度。现在已设计制作350余把管片非标刀具,为工厂节约采购成本350余万元。

       刘琪负责的项目自动给料称重筛分机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尚属空白。为完成此项攻关工作,从前期市场调研、专家咨询、制图到选材购材,每一个材料及配件都精挑细选、多家询价,质量、成本等各个环节都是综合考虑、严格把控。第一代筛分机研制出来后,为保险起见,按照客户要求进行了多次配比测试,针对发现的问题,后续又进行了多次实验,数次更换筛分机不同目数筛网、反复调整出砂口口径及电机振动频率,有效优化了筛网振动过程中筛不净等难题,最终成功研制出自动给料称重筛分机。

       除此之外,刘琪还攻关完成几何形状复杂的高炉封口外套,解决首钢一直靠高价引进的难题;攻关完成薄板坯连铸结晶器铜板的加工,从工装设计、工艺方法上进行创新,现在已国产化,产品已用到本钢、唐钢和珠钢等多家企业;攻关完成了连铸机核心部件扇形段框架的高效加工,使企业产能效率达到国内顶尖专业制造厂家的水平,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由每年加工30套提高到300套;创新完成在三轴联动数控镗铣床上用宏程序编程的方法加工尾段外筒、空间尺寸位置等极其复杂的碎边剪刀架部件。

      刘琪通过刻苦攻坚,发扬工匠精神,实现最佳操作法7项,创新加工工艺80项。实现海水淡化项目冲孔器的设计使用,由原来每个孔3分钟缩短到30秒,UPVC接管的加工,每个零件的加工时间由原来5分钟提高到每个零件19秒;护栏分厂气套项目,气套的加工由原来每件3分钟提高到每件19秒;管片核心零件“偏心套”“定位块”“端板凸块”的加工,生产效率提高150%等一系列攻坚任务。

传帮带多种形式传授技术

       工作中,刘琪积极发挥劳动模范和技术领军的作用,组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术难题会诊、技术研发等多种活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能培训等活动。

       随着首钢集团战略布局调整和老工业区改造计划的逐步实施,生产任务也紧迫起来。数控与刀具管理中心和首钢技校之间的合作已有11年,用首钢技校的一些中小型先进设备已不能满足大厂小型加工的条件。面对生产任务重、时间紧、工期短等情况,刘琪带领团队优化生产组织流程,改进加工方法。比如在用学校设备配合进行加工出口伊朗的外贸扇形段的辊系,以及深圳、郑州、武汉的管片散件等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人员与组织结构优势,科学合理地保证了零部件的产品质量与工期进度。在工厂设备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首钢工学院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保证辊系的同轴度,同时以更高的效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加工时间缩短一倍以上,为后期合装等工序争取了宝贵时间,为客户要求的工期进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琪主要负责校企合作项目。在进行批量件产品加工,与首钢技师学院合作过程中,截至目前,共计完成成品重量107吨,零件数量91000件,经计划处与生产处统计,单件重量平均发生的纯加工费用606万元。其中,扇形段项目截止到9月,共计完成成品重量33吨,零件数量18700件,发生的纯加工费经计划处统计100.72万元。在工厂急等部分批量标准件满足合装工期的时候,刘琪毅然带领8名尚在实习中的在校生,创造出价值60万元,共3000多件产品,无一件返修的优异成绩。

      刘琪通过多种形式传授技术,校企合作兼职教师、技能培训老师等累计授课1200多学时。师带徒期间,先后带出30多名徒弟,其中20名由中级工升级为高级工、5名从高级工提升为技师。带队先后参加三届北京市比赛,获得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优秀奖30名。培养出数控车工中级工320人、数控车工高级工260人,数控铣工中级工260人、数控铣工高级工293人,加工中心中级工290人、加工中心高级工310人,车工技师2人,数控铣工技师3人。

不忘初心传承工匠精神

       刘琪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最美青工”“首都劳动奖章”“首钢最美青工”等荣誉,并被评选为享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

       刘琪创新工作室于2018年7月成立,与智能制造部为并行的科级建制,在卫建平工作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目标进行优化。工作室现有成员15人,主要任务是针对企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技术攻关,新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及推广,数字化等智能制造攻关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刘琪始终坚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实践着寻求着工匠精神,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始终以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创造一流业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刘琪也谨记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说,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